岁月里的自行车 - 自行车史 - 我爱骑行 - Powered by Discuz!
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今天是: 2023-12-04    美好的一天,从现在开始
开启辅助访问      

我爱骑行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岁月里的自行车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1-1-3 02:03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 多年以前,在世界,自行车是中国的一张名片。在中国,自行车又是天津的一张名片。
  天津曾是一座自行车之城。天津产的“飞鸽”与上海产的“永久”、“凤凰”并称为中国三大自行车品牌。计划经济时代,“飞鸽”厂工人享有一项让
全社会羡慕的福利:每人每年可分到一张购买“飞鸽”的购物券。这太珍贵了,经常是早早就被亲朋好友预定:“我明年结婚,你那车票千万给我留着!”。没自行车结婚不容易,就像现在没汽车一样,“飞鸽”甚至是不少姑娘择偶的条件之一。结婚必备三大件,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,一个都不能少。实在买不到飞鸽自行车又想骑车的人,只能到废品站去买二、三等品的散件自己组装,美其名曰“攒车”。有人甚至愿意花5块钱到黑市上买一个“飞鸽”商标,粘在自己的杂牌自行车上。  
  明明大商场里可以看到“飞鸽”,但因为没有购物券,就算你凑齐了买自行车的100多块钱,人家就是不卖给你。更紧俏的是“永久”和“凤凰”,只有友谊商店才可以买到。不要购物券,但要外汇券,更难搞。这也是另一种限购。能简简单单买到的只有“五羊”,这可能是因为广州开放得较早,广州产品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产品相比更早一步市场化。但也可能是因为“五羊”要比另外三大品牌的知名度略差一些。
  跃上自行车,曾是胆大男孩们流行的上车方式。先推着车快速奔跑,获得一定速度,接着手掌借车把瞬间发力并支撑着身体从车的侧后方弹起。腿要形成优美的空中劈叉姿态,收官动作是屁股稳稳地和车座一拍即合,双脚和脚蹬子亲密接触。比如你发现谁蹦上车后面部忽呈坚毅神情,那一准是关键部位遭到沉重一击。  
  大多数人上下班都要骑自行车,道路很“宽”,一半是自行车道,并排10辆自行车是常见的场景。早晨与傍晚,你都得自觉不自觉地加入那些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。我住的地方挨着一家国营工厂,每天下午5点工厂下班,4点55分,几乎全厂上正常班的工人都推着车守在大门里面。5点工厂打铃,大门一开,里面的自行车大军在一瞬间浩浩荡荡涌出来,分头奔向马路两侧,像两条自行车的洪流,蔚为壮观。后来我看到电影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里北京青年打群架,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赴“战场”,总要想起当年那家工厂下班的景象。
  “飞鸽”自行车辉煌的顶峰是在1989年2月,作为国礼送给了到访的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芭芭拉。新闻联播播出的那条新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——李鹏总理将2辆崭新的“飞鸽”送给布什夫妇,总统先生兴致勃勃地在众多记者面前做出骑车的样子,让他们拍照。总统返美后,在白宫草坪上骑“飞鸽”车再次成为新闻。借助布什夫妇,“飞鸽”打开了海外市场,一批外商专程来天津自行车厂看样订货,其中法国一家客商一下子订了3万辆。
  那一时期,自行车也不再需要凭票购买,价格却没变,28弯梁自行车165元、26斜梁156.4元……虽然人们工资也没太大变化,但买车的难度降低了。大部分人把以前的老26、28车处理掉,换上了新型的公主车、淑女车、山地车。自行车铃声玉珠落地般清脆,社会上新鲜词汇不时清晰地扫过耳畔。有钢材有盘条吗;天津要有双层巴士了;打破大锅饭,砸碎铁饭碗;深圳速度,一天一层楼;物价放开了……
 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,记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。因为时代的发展,自行车终将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。我们只能在《甜蜜蜜》、《十六岁的单车》等等老电影里怀念一下自行车的故事。这时候我发现,我们和自行车确实有很多故事。比如说,你每天骑自行车在同一个时间走同一段路,会常常遇到同一个女孩或者男孩,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话,但你现在回想起来,仍然觉得那么浪漫。这样的故事,在快节奏的时代,很难再上演了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声明:本站严禁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!

本站内容由网友原创或转载,如发生侵权行为,请及时联系。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